
明德化 何超松制如意觀音像
何朝宗制如意觀音像,本品原料取自德化觀音崎,“觀音崎一名白泥岐,產磁土,碧象巖在其巔”(注釋1),其性較軟,可塑性強,且“堆舂細滑,淘去石渣,飛澄數遍……乃磚埴為器”(注釋2)。故而造像釉質細膩致密,釉色勻凈溫潤,純如凝脂,白中閃黃,呈“象牙白”色,素靜養目。觀音發絲細密舒整,額面寬闊,面容飽滿,神態自在安詳,雙目微閉,法相清凈莊嚴。通體著天衣,褶皺疏密有致,飄逸流暢,悠悠而垂,一幅自在之態,可謂“理圓四德,智滿金身”。整體造像形態優美,古樸典雅,端莊大方,不事縟紋,線條流暢,比例精確,工藝精湛,生動刻畫了觀音菩薩普度眾生的慈悲之心與莊嚴祥和之相,彰顯觀音“大慈大悲,如月如日”的內在精神。如此神作,以意役法,破形似之障,氣韻生動,符合何朝宗雕塑質樸、典雅、流暢、洗練之基本風格,直追前輩,毫無遜色者,決非俗匠所能為,當為何派風格的集大成之作,器美神完,譽為曠世杰作,蓋非謬論。
注釋:
1、清乾隆十一年本《德化縣縣志》卷四,轉引自《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》,馮先銘編,臺北藝術家出版社,2000年,頁131。